色想

肤色引起种族歧视,‘黑白两道’各持己见,‘黄种’也牵涉当中。看一看,想一想,“尊重人”这个问题。

一名男子中风后,吃树莓,味道竟变成一种忧伤的蓝色;听 《James Bond》电影主题曲,即达性高潮,还看见蓝光。

他所触碰的一切,都会联想到某种颜色。加拿大一份脑科医学报告,指他患上联觉症(Synesthesia)。

色含义

在生活中,许多人先看到颜色,才联想某种情绪;此现象,在电影里最为常见。

1993年,导演Derek Jarman死于艾滋病。他的最后一部电影《Blue》,仅是一片蔓延开来的蓝——代表他的挣扎、困 惑、解放。

《The Color Purple》改编自黑人才女Alice Walker同名著作。故事以黑人为题材,在黑白分明社会里,女主角一生波折重重,她喜欢紫色。对她而言,紫色是痛苦与希望的综合体。

2000年,Cohen兄弟执导《Oh Brother, Where Art Thou》,首次运用Digital Intermediate (DI) 色调技术,贯穿始终地控制画面中不易被人留意到的颜色,开启了电影画面科技新篇章。

此后,许多好莱坞大片均聘请色调师,用DI营造气氛:恐怖片使用蓝底色,灾难戏则一片灰茫茫。
为何选用这些颜色?我们是如何为颜色制造意义?

黑白黄

去年,美国一位17岁黑人少年Trayvon Martin,被西班牙裔白 人George Zimmerman枪杀。社区安全巡查员Zimmerman怀 疑Martin吸毒且行为可疑,拨了911报警后,还跟踪他。

首批警察到场时,Zimmerman已鲜血满面躺在Martin身 旁。Martin心脏中弹,抢救10分钟后,魂断案发现场。

Zimmerman坚称遭Martin骑身毒打,才拔枪射杀。只有单方说词,死无对证,疑云重重。 媒体炒作:一个手无寸铁的黑人小孩,被白人枪杀。 有着黑人血统的奥巴马总统,也出面说话:如果我有一个儿子,他会长得像Trayvon Martin。 社会舆论不休,对案件的关注,日益升温。‘黑白两道’各持己见,引发一场种族剧变。

浮冰面的平静被打破,爆开一道深深的裂痕。

这个和肤色有关的案件,是美国有史以来最敏感的其中一 起。最后一位重量级证人,是法医。案组请来一位旅居美国已久的华裔法医,他姓鲍,来自中国。

鲍说话慢条斯理,除了拒答假设性问题,对律师的各种提问均有回应。

律师试图以证据不足为由,要求法官撤销该案,判 Zimmerman无罪,他更要求审查鲍的笔记。律师边看边笑,鲍在证人栏直问:“Something funny there?”

那天,案件涉及的肤色不止黑、白,还有黄。

Zimmerman最终无罪释放。

案件结束,媒体却还继续报道Martin的背景:吸毒、逃课、学业差。换成Martin是白裔人,媒体会如此勤奋挖掘吗?

种族歧视,四个字很敏感。不如说,人,都有联觉症?

三岁儿子用蓝笔画了一棵树,一脸愉悦,我没阻止。天资过人的四岁侄女,皱起眉头问:“为什么他的树是蓝色的?”

小小年纪就用颜色定律世间万物,迟早会问:“为什么这个 人的肤色是黑、白、黄?”

人的喜怒哀乐,变幻无常。人的内在美,绝无永恒定律。如果看到肤色,会浮起联觉,我希望心会涌现,爱和尊重。

很多人都须要中风。我想。

《品 Prestige》2013年9月号 COLOU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