播歌称雄的时代已过,广播节目“歌多话少”,会令听众产生距离感?赶时间、传简讯,我们不跟人说话,不爱“亲近”这种感觉了?
我已经完全不听广播。即使在德士里,我改为戴上耳机听手机里的数码音乐。
现在本地电台的节目形式:播歌时间比开麦时间多,颠覆广播本质。
有首歌“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”,说录影带的诞生,取代广播娱乐。当然,这并没成真。广播,历史最悠久的媒体,始于1920年。这些日子,许多新媒体形态,来的来,去的去;但录影带、CD、数码卡带、数码电视、数码广播、网络广播,还是未能完全踢走FM广播。
广播有它存在的价值。这是一个最能直接亲近大众的媒体平台,听众和DJ的互动也很快速直接。但若坚持歌多话少,就失去广播走‘近’人群的意义。
买歌
苹果迅速成为全球最庞大科技公司的其中原因,是创建了iTunes。很多人认为,苹果是因为生产iPhone、iPad,而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。其实,早在2001年,乔布斯以iTunes开创网络唱片时代,用音乐贴近人心,开始让世界变得更美好。
你我都爱听音乐。iTunes,史上最大音乐库诞生了,要什么有什么,下载快速方便。iTunes谋杀了CD,导致音乐专卖店一间一间面临倒闭。
后来多了一个YouTube,谷歌砸钱收购。有了这平台,即可马上找到自己喜欢的艺人music video,再也无须扭开MTV频道,在那里呆呆等它出现。
iTunes和YouTube让数码音乐魅力倍增,听歌更加方便,大家开始放弃实体硬件。实际上,两者已在广播的稳固结构上,割出一道大大的伤口。
去年尾,Beyonce静悄悄在iTunes发行个人专辑《Beyonce》。没有行销策略、宣传的情况下,首周内超过82万张被下载。这项惊人记录,使《Beyonce》成为iTunes史上下载率最多、最快的音乐专辑。
去年十一月,Mariah Carey选择在脸书发行单曲“The Art of Letting Go”,世界各地的脸书用户均能免费收听。
广播电台互相竞争,能成为新歌首播的电台,曾经是各电台势力之战的骄傲。现在,没人会管首播了。歌星不必再靠唱片公司,乐迷不用再苦守收音机旁。
听歌
要听新歌,电台已不是首选管道。如今,数码串流媒体,把数码音乐带到另一层次。
曾经在《品Prestige》介绍串流音响器材,提到Spotify串流音乐服务。在本地,每月付费$10,两千万首歌任你选听,无广告干扰,无须下载歌曲,不霸占手机和电脑存储。
乔布斯曾扬言,串流模式行不通;人有感情,爱收藏东西,不会喜欢自助餐式听歌,而无法拥有那首歌。起初,我并不觉得Spotify会彻底改变我们的听歌习惯。使用之后,才领悟它能改写数码音乐篇章。
Spotify的付费用户目前已超过一千万。这个平台可让用户交流,互送曲目,增加听歌乐趣,参考彼此的歌品。
最新调查显示,串流音乐使用人数比去年多出一倍,数码音乐销售额开始下滑。今年五月,iTunes收购耳机品牌Beats及旗下串流音乐平台Beats Music,使串流音乐更壮大。
Beats由美国最富有、最具影响力的嘻哈制作人Dr Dre、环球唱片属下的Interscope唱片公司董事长Jimmy Iovine联合创建。接着,他们开创Beats Music,跟Spotify打对台。
以Dr Dre和Jimmy Iovine的人气人脉,拉拢各大权威音乐杂志、唱片骑士、音乐制作人等精英,成为Beats Music的特约音乐编辑,强力出击。
很明显,收购者iTunes想称霸武林,击垮Spotify。
我使用过以上两项串流音乐服务,编辑1980年代英语R&B歌单,易如反掌,听了很感动,连罗文的“激光中”也轻而易举地找出来。一大堆经典歌曲一瞬间呈现在眼前,一口气听完,我真的感觉自己完全贴近那个年代。
编歌工作,电脑无法代劳。虽然没有DJ说话,但运用了音乐编辑人的音乐知识,创立极具时代色彩的歌单,不也能勾勒出听者的情绪,触动心弦?
若要歌多话少,这个管道比广播更佳。因为更有选择权利,不受电台音乐总监限制歌曲选择,影响听歌心情。
讲话
最近去了法国南部一趟,每到一间新酒店,女人会找柜台服务生聊个不停。
人家明明挺忙的,她还是设法打开话匣子,甚至探问人家喜欢聊什么,总之就是在找机会跟对方说话――不管是住进酒店的第一天,还是我们入住那些天出去吃饭时等等。我怀疑她得了工作狂想症,放假还要做访问?
女人说:“你懂什么?我们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,你敢担保不会出事?和柜台人员聊聊天,亲近一点,让他对我们留下更深刻印象。万一我们有什么三长两短,要调查或收尸,也有头绪啊!”
女人的看法告诉我,不要忽略讲话的魅力。我联想到电台,既然“播歌称雄”时代已消失,本地广播节目应该多讲话了,才能吸引听众。
听歌,听人讲话,需要的专注力也很不同吧?
在法国,我发现很多人尝试打破沉默。车站售票柜台服务员看到同事经过,会打招呼聊一聊。对着我这个陌生旅客,她还叮咛我不要匆促赶路。
是我们的步伐走得太快吗?是我们太习惯赶时间,沉默擦肩而过,所以新加坡人变得冷漠?
花多一点时间讲话,感觉多一点人性,亲近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