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准脑袋空白

问问自己:我是一个会见死不救的人吗? 这个问题的答案,跟你的脑和你的胆,有很大关系 。

20岁阿兵哥,在乌节路大庭广众被一群纹身汉乱刀追砍,所幸大难不死。

案件最引人注目的,既不是纹身汉的党派,也不是阿兵哥被追杀

的原因;而是即使阿兵哥跑了几圈大声呼救,最终还是挨砍。

身为人父,感触较深。假若,他是自己的儿子 ⋯⋯ 他苦苦呼救,却没人理睬? 照片只见一滩血水。他向路人求救的情景,是一次历史重演。

袖手旁观

1964年3月,年轻的酒吧女经理凯蒂凌晨3点回家,走到纽约的克尤公 园时,遭一名男子杀害。

这名男子是杀人狂,花了半小时,狠狠地反复刺凯蒂的身体。公园 附近公寓的38人目击了一切,也听到凯蒂的呼救,却无人伸出援手或 及时报警。

警察抵达时,凯蒂早已魂断公园,杀人狂人间蒸发。

凯蒂的案件,延伸出“旁观者效应”(bystander effect)心理 学论: 人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,在只有自己时,与在场有其他人时,有 很大的不同。当有其他人在场时,个体会抑制利他(协助他人)的行为。

求学时,心理学教授强调,懂得这个效应的始源,就无借口变得冷 漠。大家积极一点!

脑袋空白

友人在餐厅用餐,一个女人突然从楼上直奔下来,鬼哭狼嚎地大声呼救。 一片鸦雀无声。

有没有人啊?我的朋友从天台掉下去了!他现在躺在餐厅外面!” 几位侍应生才到门外望望。

友人永远不会忘记那女人的表情:错愕、恐慌、绝望⋯⋯但始终没 人回应她,包括友人自己。

当时在考虑什么?友人说不上来,只觉脑袋一片空白,等看大家怎 么做。

排除“旁观者效应”,第一反应为何是脑袋空白?救人的前提,考虑自身安全,在所难免。但曾几何时,问问人家发生什么事,也得深思熟 虑,难以启口?

终于明白教授当年想说什么。38位目击者的罪状,不比杀人狂 轻:他们集体歼灭了人类最珍贵的气质 —— 勇敢。

英勇行动

美国系统工程师爱德华斯诺登(Edward Snowden),揭穿美国国家 安全局“棱镜”绝密级电子监听计划后,逃港避难。同样在逃难中的 维基解密组织创始人朱利安阿桑奇(Julian Assange),为同道中人开路,把斯诺登引入他的避风港厄瓜多尔。

有人奋勇当英雄,但无胆成为烈士。有人则天不怕地不怕,即使自 身难保,也会为了正义,确保他人安全。

宾夕法尼亚大学(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)医学研究员, 努力逆转死亡,让病人有重生的机会,大胆实行一种“以毒攻毒”验性 疗法。他们使用一种丧失传染力的艾滋病病毒,在基因层面重新编码病人的免疫系统,从而杀死癌细胞。

六岁的病人埃玛(Emma Whitehead)几乎死于血癌,父母放胆 一试。埃玛接受病毒,勇气百倍加。

她的病况在数小时内急速改善。后来,埃玛的癌细胞完全消失,现已回到学校上课。

伟人也好,平民也好,勇气不可少。宝宝半夜饿醒,哭声传到妈妈耳边那一刻,渴睡的她是否选择起身泡奶,需要很大的勇气。上班族赶去搭早班免费列车,‘承受’人挤人,也要勇气。

小心祸从口出,讲话也要勇气:“我要加稿费”、“为何不找我当主 编”、“我想辞职”、“上Facebook揭发真相”、“你去死吧”⋯⋯

天天勇敢,勇敢做人。

雾锁狮城,指数爆表,上有分析如何更精确呈现指数,下有舆论混战;谁对谁错,争论不休。

一位平民默默地,赶忙冒险上街分派口罩。勇敢,无须多讲。 心灵充氧,先勇敢,心更仁爱,脑袋不空白。

《品》2013年8月号  D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