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EPHEN TEO张建德 电影梦传人

残酷事实,无法熄灭“香港电影专家”张建德对电影的热情。他当不了导演,当导师;用他的笔,将无法完成的美丽梦想,传给下一代。

Sittings Editor   CHRISTOPHER KHOO
Photography   MICKY WONG
Fashion Editor   WILSON LIM
造型助理   Tan Hengshoon      理容   Fion Tan using M.A.C    地点   Truefitt & Hill

我喜欢电影。中学时,我爱搜集与电影有关的一切书籍和资料。那时没有网络,我额外珍惜看电影的过程和体验。对我而言,那就是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。

考完O水准,我和数学、科学断绝关系。从理工学院至大学,我修读的科目均和电影有关。

当年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,有位同窗死党,他比我厉害,我频频找他为我解读难搞的电影和哲学论。

他是我的oracle(神谕)。

他后来成了广告界精英,白天像神般为客户做市场预测;晚上不睡觉照样当神,躲在房间编故事,决定人物的命运。陈子谦导演的《4:30》、《12莲花》由他编剧。

我的大学死党是杨亮(Liam Yeo)。

人家毕业后写电影剧本,而我⋯⋯就躲在办公室的阴暗角落,撰写电影人的故事;如9月号的陈哲艺专访,还有这篇关于那些年,培育我和杨亮的电影讲师:张建德 Stephen Teo 。

给高分的讲师

大学规定,每科只许一个人得高等特优,由讲师评选。那一年,破例选出两位——我和杨亮,我们的论文把王家卫导演捧上天。

讲师张建德很严肃,但我们超爱他。我不是因为考高分,想奉承他才这么说。我们喜欢他,因为他热爱电影的那颗心,很纯。亚洲电影论包含许多华人电影,新中港台的华人电影,他很熟悉,以一个华人、东方人的角度评华人电影,我服。

一位老外讲师曾问我:王家卫有什么了不起?你们那么爱他,只出于一种亚洲自豪感。这个老外讲师真的不懂。

张建德不同,他对华人电影德学术研究,非浪得虚名。

就从他的权威著作《Hong Kong Cinema:The Extra Dimensions》说起。这是很重要的英文电影论书,1997年香港回归时出版,以“北方和南方”、“武侠艺术”、“创新者”、“边缘性格”分析香港电影史、电影类型、编剧与艺术突破的问题。

华人撰写的英文香港电影史书,惟独这本最全面。

破碎的导演梦

张建德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学“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”副教授,也是传播与电影科主任、新闻与出版科代主任。他早期志愿和我一样,想当导演;但也和我一样,放弃了。

张建德在东马成长,他是祖母的独孙,年纪小小,便常跟随祖母到戏院看戏。

祖母一生坎坷,家境贫穷,工作劳累,电影是她唯一消遣,带给她许多快乐。她最喜爱的演员有谢贤、南红。不知不觉,弥漫影院的浪漫烟熏,投射机的聚光魅影,还有银幕比天上星星更闪烁的电影明星,深深感染了张建德,他很快便爱上电影。

他和电影结缘的情节很似《Cinema Paradiso》,但结局不一样。张爸爸要儿子当医生,谁知张建德后来考入伦敦电影学院,想一圆导演梦。那是1970年代的事,张爸爸很失望;张建德到了英国,却比爸爸更失望。

“拍电影很艰难。”他感叹。

“要有钱,有人脉,不是个人的梦想,是全体的贡献。”我也感叹。

这时,我们大笑起来。

他笑得那么真,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听到。我惊讶,也许是因为我对他教学的印象太深。我一直认为,他研究电影如此投入,只因为这是他一生的志愿。

他提醒了我,每个伟大事业的背后,必有错误的选择和决定。是瑕疵美吧?

英国留学回马后的张建德,找不到和电影有关的工作,因为东马砂劳越没有这种市场。他的英语能力强,跑去《Borneo Post》英文报当小编辑。

“但你不快乐?”我问。

“我曾经想放弃一切和电影有关的梦想,乖乖当一个编辑,或找其他的出路。后来,香港办第一届国际香港电影节,那是1977年。当时,他们慎重看待香港电影历史,把香港多年来的电影列为文化遗产,是很大的一件事。大多数人觉得,一栋一瓦的建筑才是文化遗产,电影有这种地位,在亚洲少见。我想博一博,这可能是我唯一接触电影的好机会。我毛遂自荐,联络上负责电影节刊物的一位编辑。”

起跑点在香港

张建德精通中英双语,妈妈是广东人,自小讲得一口流利广东话。语言不是问题,他放胆到香港闯江湖。

刚踏足香港时,他先在一个非政府组织做一份正职,剩余时间帮香港电影节做翻译、编审、影评工作。

即使以兼职性质帮香港电影节,他仍然获益不浅。为了编好香港电影回顾刊物,他接见许多电影名人,包括新晋导演方育平、严浩、许鞍华,还有日本导演大島渚。

“许鞍华要拍《胡越的故事》,可惜当时我并不知道她要去菲律宾拍戏,要不然我一定会报名当她的助理。哈哈。我在香港前后呆了10年,第四年开始全职加入香港电影节组织。后来,因为当时女友想去澳洲生活,我移民澳洲。我是有点不愿意,毕竟事业已建立在香港,but⋯⋯that’s the way it is⋯⋯”

“Love takes over everything。”我帮他完成句子。

我的严肃讲师,也有柔情一面。渴望到澳洲生活的女友,最后成了张太太。

stephen teo 2

不像大学课本

张建德落户澳洲墨尔本,因为研究香港电影经验丰富,他很快便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授课。也在这时候,决定写书。

原本有一位同事答应合著,却临阵退缩,以“没人会出版”为由退出。

当时,没人出过有关香港电影的英文书籍。张建德坚持出书使命,因为他对香港电影有份深厚情感,所有点点滴滴值得记载。

人家说这种书没人会出版,即使在学术界,也不会引起教科书出版社的注意。英国电影协会(British Film Institute)则不认同,答应帮张建德出书。大约两年后,这本书开始得到广泛注意,他一夜间成了香港电影专家。

张建德说,一些人妒忌,问为什么这一本书会引起电影学术界的注意。

其实,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大学课本,我倒觉得张建德的编写方式,似英国权威电影杂志《Sight and Sound》。

当年没有网络,我常到图书馆阅读这本杂志,深深被影评人的观点吸引。从电影看社会、世间冷暖,张建德的《Hong Kong Cinema: The Extra Dimensions》也有这种素质。里头讲的,不止香港著名电影,还有冷门电影。更珍贵的是,他记载了香港电影的发展蓝图。

听我这么说,他一脸欣慰。

张建德说回头看,这本书并没有想像中那般学术,也因此成了一大突破——普通人拿起来读,也一样觉得精彩,富娱乐性。

这本著作出版10年后,张建德再撰写《Wong Kar-Wai: Auteur of Time》,关于王家卫导演直至《2046》的所有作品。我和杨亮写“王家卫”得高分,不是浪得虚名哦,因为是由专家鉴定的。

作为一个教育者,影响深远,不分国界。谁会想到当时在澳洲的张建德,会培育出我们的杨亮?

约杨亮出来喝茶,他说:“我是很欣赏Stephen Teo,但我就是不明白,当年他在大学讲课时,为什么用《吃风》代表新加坡电影呢?”

那是2002年的事,我们还没有《爸妈不在家》,没有获康城金摄影机奖、入围六项金马奖的陈哲艺。

我的看法是,张建德在这里授课,规划大学的电影课程,是南洋理工大学传播系学生的福气。我和张建德谈电影,是种享受。我希望他目前的学生,也能有同感。

他或许当不了导演,但他绝对有能力和影响力,培育下一代的导演。此时在他的讲堂里,说不定已坐着下一个陈哲艺。本地电影界继续有希望。

《品 Prestige》2013年11月号 POWER